|
||
【美股研究】TSLA或已觸底 短線上穿阻力位會在?2024年04月12日 作者:莊志豪特斯拉(Tesla, Inc.)是一家美國的汽車和能源公司,成立於2003年,由馬斯克(Elon Musk)等人創辦......
美股研究:Tesla (TSLA.US) 特斯拉
【公司簡介】
特斯拉(Tesla, Inc.)是一家美國的汽車和能源公司,成立於2003年,由馬斯克(Elon Musk)等人創辦。Tesla最初以生產高性能電動跑車而聞名,如Model S和Model X,隨後擴展到生產更大眾化的車型,如Model 3和Model Y。
【公司產品】
公司主要以生產電動車為主要業務,其中來自電動車的收入佔93.7%,而能源及儲能產品則佔6.3%。 旗下電動汽車型號:
●Model S:高性能、全電動豪華轎車。
●Model 3:入門級全電動轎車,是特斯拉迄今最暢銷的車型。
●Model X:全電動SUV,配備有獨特的「鷹翼式」後門。
●Model Y:跨界SUV,是特斯拉第一款基於Model 3平臺的SUV。
●Cybertruck﹕首款純電動商用皮卡車 太陽能產品:
●Solar Roof:整合太陽能電池板的屋頂,提供清潔能源並增加屋頂的美觀度。
●Solar Panels:傳統太陽能板,用於家庭和企業的能源需求。 儲能產品:
●Powerwall:家庭用的鋰電池儲能產品,可以儲存太陽能以及平衡電網需求。
●Powerpack:用於商業和工業應用的大型儲能解決方案。
【Tesla的自動駕駛(Autopilot)技術】
Tesla的自動駕駛技術領先同行,其稱為(Tesla Autopilot)。這個系統使用了多種傳感器、計算能力和軟體來幫助駕駛者操控車輛,從而實現更安全、更方便的行駛方式。 感應器(Sensors):
●相機(Cameras):Tesla配備了多個相機,用於感知車輛周圍的環境,包括交通標誌、行人、車輛和其他障礙物。
●超聲波(Ultrasonic Sensors):這些傳感器能夠探測車輛周圍的物體,以及評估它們的距離和位置。
●雷達(Radar):特斯拉的雷達系統能夠探測更遠距離的物體,即使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也能正常運作。 軟體與算法:
●自動駕駛計算機(Autopilot Computer):Tesla配備了專用的計算機,用於處理來自各種傳感器的數據,並實時生成行駛路徑。其神經網絡與機器學習(Neural Networks and Machine Learning)技術亦協助Tesla更好地理解周圍環境,識別和預測路況、行人和其他車輛的行為。 自動輔助功能:
●自動轉向(Autosteer):Tesla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自動保持車道,包括換道和避開障礙物。
●自動車距控制(Traffic-Aware Cruise Control):根據前方車輛的速度自動調整車速,保持安全的跟車距離。
●自動停車(Autopark):系統可以幫助駕駛員在垂直和水平停車時完成車輛的自動駕駛。 完全自動駕駛(Full Self-Driving,FSD):
●Tesla的「完全自動駕駛」套件(Full Self-Driving Package)是一個可選的軟體升級,提供更高級的自動駕駛功能。包括城市自動駕駛(City Autopilot),允許車輛在城市道路上進行自主駕駛,包括交通信號和複雜的交叉口。預計還將包括全自動駕駛功能(Full Self-Driving Capability),這意味著車輛可以在幾乎所有情況下完全自主駕駛,不需要人類干預。 軟體更新:
●Tesla通過「遠程軟體更新」(Over-the-Air Software Updates)來更新自動駕駛系統,這意味着車主可以在不需要到店維修的情況下獲得新功能和改進。
●上述的技術均令到Tesla能夠成為行業的領導者。除了在技術上領先行,Tesla為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早於2019年便進軍中國內地設立廠房,並且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中站穩陣腳。
【Tesla的發展優勢】 Gigafactory 上海:
●Tesla於2019年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超級工廠,被稱為「Gigafactory 上海」。這是Tesla在中國的首個全球超級工廠,該工廠專門生產 Model 3 和 Model Y 車型。由於該工廠具有巨大的生產能力,工廠建成後不久就開始生產 Model 3,並在之後加入了 Model Y 的生產。讓廠房能夠為Tesla直接降低出貨到東南亞市場的成本。 銷售增長和市場份額:
●Tesla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持續增長。許多消費者對於特斯拉的產品感興趣,尤其是 Model 3 和 Model Y 車型在中國市場上受到矚目。
●Tesla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持續擴大,而Tesla的 Model 3 更一度成為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中最暢銷的車型之一。 政府政策和支持:
●中國政府對於電動汽車製造商提供了一系列的補助和政策支持,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和普及。這些政策使得消費者購買特斯拉等電動汽車時能夠獲得一定的補貼和優惠。
●由於充電基礎設施是電動車能否發展的主要關鍵因素,中國政府因此也積極發展充電基礎設施,以提供更便利的充電環境。這對於Tesla和其他電動汽車製造商的銷售和市場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品牌形象和消費者接受度:
●Tesla在中國的品牌形象相對良好。消費者認為特斯拉代表了高品質、創新和環保。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考慮購買電動汽車,而Tesla的產品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 ●消費者對於Tesla車型的續航力、性能和內部空間等方面給予了正面評價。
【Tesla的競爭對手】
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和可再生能源公司,其競爭對手主要來自其他汽車製造商以及新興的電動汽車公司。以下是一些特斯拉的主要競爭對手: 1. 一般傳統汽車製造商
許多傳統汽車製造商開始加大對電動汽車市場的投資和發展,成為了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這些公司包括:
●福特(F.US):Ford推出了全電動汽車Mustang Mach-E,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擴大其電動車產品線。
●通用汽車(GM.US):通用汽車的Chevrolet推出了電動車型Bolt EV和Bolt EUV,並宣布將推出更多電動車款。
●大眾集團(VLKAF.US):大眾集團旗下的品牌,如大眾和奧迪,積極推出了多款電動車型,並計劃未來幾年內投放更多電動車款。
●BMW:BMW推出了i3和i8等電動車型,並計劃擴大其電動車產品線。
●奔馳:奔馳推出了EQC和EQS等全電動車型。 2. 新興的電動車公司
除了傳統汽車製造商外,還有一些新興的電動車公司成為了特斯拉的競爭對手,它們通常專注於電動汽車和創新技術的開發。這些公司包括:
●Rivian(RIVN.US)是一家專注於電動車和電動零件製造的新興公司,推出了R1T皮卡和R1S SUV。
●Lucid Motors(LCID.US)是一家生產高端電動汽車的公司,其首款車型Lucid Air定位於豪華市場。
●NIO(NIO.US)是一家中國的電動車公司,其產品包括ES8、ES6和EC6等電動SUV和跑車。
●XPeng(XPEV.US)是另一家中國的電動車公司,生產多款電動SUV和車型,並專注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Tesla在電動車市場的其他潛在風險】
除了面對多個競爭對手外,近來也有一些評論開始指出新能源汽車未必如想像般環保,而歐美國家亦因為成本問題開始討論退出新能源汽車市場,改為集中資源研究混能汽車市場。我們亦列出一系列相關風險給投資者參考,在決定是否長線投資新能源汽車行業時應把以下風險因素納入考慮之列﹕ 電池技術和成本:
●新能源汽車的關鍵在於電池技術,包括電池的續航力、充電速度、安全性和壽命等。持續改進電池技術是業界的重要挑戰,以提高電動汽車的性能和成本效益。目前電池仍然是新能源汽車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對於消費者來說,高昂的電池成本可能使得新能源汽車的售價較高,進而影響其市場競爭力。 充電基礎設施:
●新能源汽車需要建立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才能提供便利的充電服務。不足的充電站點、充電速度慢以及充電標準的不統一都是影響消費者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因素。儘管充電技術在不斷進步,但相較於傳統加油,充電仍然需要更長的時間,這使得一些消費者在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時,對充電時間感到擔憂。 市場認知和接受度:
●新能源汽車的市場認知度相對較低,許多消費者可能對其性能、續航力、充電便利性等方面存在疑慮。一些消費者亦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的新技術和未知領域感到猶豫,他們可能更願意選擇傳統燃油車型。 政策和法規: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受到政府政策和補助的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提供補助金、免稅政策等來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但這些政策可能隨時改變,對市場帶來不確定性。而法規標準不同國家對於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標準、充電標準、補貼標準等方面的法規不一,這使得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銷售受到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製造商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企業間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可能進行價格戰和產品創新,這對新能源汽車製造商來說是一個挑戰。這些挑戰給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帶來了壓力,但同時也激勵著企業、政府和相關方面加大投入和努力,以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創新、市場推廣和普及。
股價走勢圖 6個月走勢圖 3年走勢圖 資料來源:彭博(截至2024年4月11日)
【投資策略】 策略﹕短線
上一日交易收市價﹕174.60美元
目標價﹕185.00美元
止蝕價﹕160.00美元
Tesla財務數據 資料來源:致富通
免責聲明
本報告由致富證券有限公司提供,所載之內容或意見乃根據本公司認為可靠之資料來源來編製,惟本公司並不就此等內容之準確性、完整性及正確性作出明示或默示之保證。本報告內之所有意見均可在不作另行通知之下作出更改。本報告的作用純粹為提供資訊,並不應視為對本報告內提及的任何產品買賣或交易之專業推介、建議、邀請或要約。致富及其附屬公司、僱員及其家屬及有關人士可於任何時間持有、買賣或以市場認可之方式,包括以代理人或當事人對本報告內提及的任何產品進行投資或買賣。投資附帶風險,投資者需注意投資項目之價值可升亦可跌,而過往之表現亦不㇐定反映未來之表現。投資者進行投資前請尋求獨立之投資意見。致富在法律上均不負責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內資料而蒙受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致富擁有此報告內容之版權,在未獲致富許可前,不得翻印、分發或發行本報告以作任何用途。
< 返回致富研究
|
莊志豪更多作者相關文章 |